一、历史沿革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起源于1958年的电工实验室,1971年设立半导体器件专业,2001年成立微电子系,2005年成立光电工程学院,2008年成立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年成立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2021年11月18日成立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2023年3月成立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同年8月底学院研究生整体搬迁至浦口高新区培养。
学院1978年获国家首批电路与系统硕士点,2009年获批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2011年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1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21年获批国家首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全国共18个、江苏省属高校唯一),2022年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023年入选江苏省第四期优势学科。
二、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电子信息,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集成电路工程,2个本科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江苏省属高校中唯一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形成本硕博多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近1700人。
三、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专任教师81人,教授(包括研究员、校聘教授)32人,副教授(包括副研究员、校聘副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8%,学院国家级人才(含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省部级人才12人,人才团队包含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江苏省“青蓝工程”入选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入选者、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SC团队等。
四、人才培养
学院践行集成电路“三维集成”人才培养核心理念,将理论教学、产业实践、科研创新紧密结合,打造集基础、设计、制造、封测、应用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在浦口高新区成立产教融合学院,共建浦口区校地联合人才培育中心,实施“浦芯精英”研究生定向培养计划,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集成电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富满微杯企业大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研电之星”、全国集成电路EDA设计精英挑战赛“菁英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等各类竞赛获奖超百项并多次捧杯,为国家和地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拔尖创新人才。2024年学院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8.36%,主要就业于华为、华勤技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2024年升学率达65.57%,主要升学学校为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五、科学研究
学院面向集成电路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通信集成电路与先进封测、宽禁带半导体与功率集成、微纳电子器件与微纳系统三个重点方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学院已建成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校企共建实验室;以第一单位在IEDM、ISSCC、JSSC等领域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论文600余篇;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0多项;牵头荣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累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已形成涵盖“材料-器件-系统-应用”多方向的集成电路领域产学研用创新发展平台。
六、社会服务
学院汇聚政-校-企等多方优势资源,积极促进有组织“产学研用”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先后设立bv1946伟德官网南通研究院、镇江研究院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技术服务。其中,南通研究院针对中小微设计企业封测需求,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施“多项目封装”创新服务模式,累计产值超亿元。学院获批建成全国首个工信部集成电路封测领域产业人才基地,全面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切实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学院承办南京市集成电路校地融合发展大会,“芯成果”集成电路成果交易平台正式上线,学院被南京市委组织部授予紫金山产才融合(集成电路)示范基地,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2024年9月更新)